本网讯(通讯员 刘盛辉 晋金才)11月15日至16日,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暨第六届航空科技翻译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大会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国际化人才培养分会及我校联合主办。本届大会以“机器启智:携手共译”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语言技术变革及航空等领域实践需求,围绕智能时代科技翻译理论前沿、标准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研讨,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科技领域对外交流搭建重要平台,吸引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300余名代表参会。我校副校长巩红,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徐丽华主持。
巩红指出,大会在人工智能重塑语言技术的背景下召开意义重大。科技翻译已从工具属性升级为支撑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支点,需坚持智能为用、人文为本,加快构建人机协同与标准伦理体系。她介绍,学校依托信息科技优势推进工文融合,开设“语言数据微专业”,创新“3+1培养”“校企双导师”机制,与海外高校及行业龙头共建科研平台,提升多模态翻译与智能语言服务能力。她倡议共筑科技翻译创新共同体、共研人机协同翻译标准体系、共育未来翻译领军人才,以大会为契机推动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创新发展。
黄玉龙表示,大会主题契合人工智能快速演进趋势。AI正重塑科技翻译流程,推动行业迈向深度人机协同,但“以人为核心”仍是根本,译者在术语精准、文化适配方面不可替代。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坚守专业根基,提升跨学科能力,紧跟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进展,善用AI提升效率与质量;二是推动创新融合,加强技术、产业与学术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术语与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强化传播使命,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引入全球前沿成果,促进科技交流互鉴,助力青年译者成长。

胡宗锋指出,数智时代为翻译教育与实践提供新路径,科技翻译需把握时代脉搏。他援引清代叶燮《原诗》“才、胆、力、识” 理念,探讨科技翻译能力要求,鼓励青年学者深耕专业,在科技翻译领域打造独特竞争力。

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朱同宣读了《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贺信。贺信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翻译在国家科技现代化建设与国际科技交流中的关键作用,肯定科技翻译工作者在专业翻译、经贸往来等领域的成绩,认为研讨会为行业交流与学术提升提供重要平台,并向与会代表致以问候。

在特邀发言环节,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伟格从科技史与翻译史的互动切入,回溯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脉络,指出科技翻译始终深度嵌入国家科技进步,是知识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面向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她强调技术难以取代专业判断与科学精神,呼吁行业在加快技术适配的同时坚守科技翻译的使命与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张必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新译科技董事长田亮、南京大学袁周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教行业总监焦永禄、中国航空科技情报分会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如刚等专家学者围绕技术赋能与产业落地、行业范式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主旨发言。

大会设5个分论坛,围绕技术写作与翻译研究、专业领域翻译实践、人工智能与科技翻译、AI赋能教育生态、多模态翻译等方面展开交流。

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专业委员会委员彭工作大会总结。她梳理主旨报告与分论坛重点内容,指出大会汇聚学界、技术领域、教育机构与行业力量,展现高规格、高密度、高质量的学术与行业互动,为多方对话搭建优质平台。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技术正重塑科技翻译理论框架与产业形态,科技翻译已进入“语言+技术+知识+传播”综合能力拓展阶段。会议倡议加强学术前沿研究与行业标准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完善课程与评价体系,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对外交往需求。

本届大会集中展示我国科技翻译理论、工具演进与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凸显校企合作在专业能力建设与技术落地中的作用,明确科技翻译服务国家科技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的基础价值,为深化教育与产业协同、推动科技翻译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供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