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西邮人物>>正文
请输入搜索信息:
西邮人物
明德育人 智善修身——访经济与管理学院陆伟刚教授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17时46分33秒 责任编辑:梁海霞 

 

学生记者 雷琴 卢艳平

陆伟刚,教授,江苏无锡人,1962年8月出生,硕士生导师,产业组织理论与信息产业政策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1980年至1984年,就读苏州大学,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年至1997年,就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96年12月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师,1997年1月至1999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师,1999年9月至今在我校任教。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陕西省城市经济学学会特聘研究员、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员、浙江财经大学政府管制研究院研究员。在《中国工业经济》、《当代财经》、《经济评论》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等多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西安邮电大学2013年科技成果优秀论文一等奖。

“没有负能量,哪里有能量?”,这是我从陆伟刚教授的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就像他的人一样,有些人以为他是一个负能量满满的抨击者,开始我也这么想,但经过一段采访后,对于眼前这位经历岁月洗礼后却仍旧言辞愤愤的老师油然生发敬意,在现如今的生活中,这样的老师着实在我心中久久弥留耐人回味。       

“忠信、进德、笃志、居业”这是陆伟刚教授送给我们的八个字,刚开始我们一头雾水,但随着采访的进行,这团谜雾渐渐散去。这是他的寄语,更是他的追求。       

明德育人“质”为重

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陆伟刚教授仍旧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对自己的事业满腔热血。但对于现今的高校教育他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零零散散,课后不能很好的组织整理消化,因此便导致一种“看似知道很多,细问却什么也说不上来”的现象。同样在高校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特定的工作评估,学生也有成绩评定,这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师生各司其职的模式。然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高等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陆伟刚教授更是谈到,“目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称为教学,而教育的基本属性应该是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       

陆伟刚教授的课堂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课堂,有人说他严格,有人却说他是一位有真才学识和大智慧的老师。对于这一点,陆伟刚教授这么回答:“我知道很多同学觉得我严肃,这一点我不全盘否认,我认为做任何事都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我看来这一点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也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陆伟刚教授说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不喜欢一件事循环反复地唠叨,课本上的知识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课前提前预习,课堂上则需要升华更多更精深的知识。       

当提及很多同学“被挂课”的话题时,陆伟刚教授更是幽默的说:““挂”这个字对我而言太过严重,我认为老师不是刽子手,更不是屠夫。”他谈到大多数大学生本着考前紧急复习,60分万岁的原则学习,这从根本出发点上就是很大的错误。在每一行都有自己最起码的规矩,在陆伟刚教授看来,学生考核成绩并不是只是一纸试卷,考核的更是一个人真正学习到的能力。对于这一点,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十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充实自己。       

谈及课堂吸引力,陆伟刚教授告诉我们,课堂内的时间只有100分钟,在课堂内除传授基本知识,自己更加注重传授学习的方法及做人的道理。     

守“实”独行不屈从

陆伟刚教授长期从事产业组织、产业绩效分析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回望来时路,他学习教学,坚持科研,翻开陆伟刚教授的履历,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沉淀了他无数学术研究成就,但当我们仔细查阅资料时,却发现这是一位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默默奉献的老师。正如陆伟刚教授所言,自己是一个不喜欢营销的人。“不同之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与我而言,对于教学和科研,我有很高的热情,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所以我甘愿做这条路上的孤独者,无需掌声。”在陆伟刚教授的身上,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股寒梅之气,孤独却骄傲。       

这样一位专业领域的学者,同样像大多数人一样,在人生路上峰回路转,跌跌撞撞。但从陆伟刚教授的脸上看到的却是一股不容觑谈的正气。生活中,总会有种种原因让我们不断改变自己的态度,降低自己的标准,屈就人生。但是陆伟刚教授却做到了始终坚守,坚持自己。如他所言,原则问题,不可改变。       

智善修身不忘“根”

稍作浅谈,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却也是一位忠实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陆伟刚教授向我们讲述传统文化知识,从四书五经,到智善育人。他用自己深刻的学习经验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音弦。“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历史沉淀下的优秀文化更是我们理应获取的宝贵财富。”在陆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够到了笔墨书香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坚实的文化力量。身处新世纪的我们,或许不得不忙忙碌碌工作生活,但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一定要时刻坚守。陆伟刚教授更是建议高校应该逐渐开设传统文化素质培养课,除此之外,学生可以组织成立一些传统文化团体,例如茶艺、书法、绘画社团等。       

这样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师,生活中的他却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陆伟刚教授说他不喜欢在外边吃饭,买菜做饭就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也可以深刻体会人民在经济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遵循精致健康生活规律的他,每天五点起床,喝水晨练,然后吃早饭,这一气呵成的动作已经形成了陆伟刚教授的生物钟。他说,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信仰。拥有健康的生活是我们生命更加美好的前提,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奋斗奔波,但一定要记得时刻爱护自己,健康生活。       

什么叫负能量?指正生活弊端的言论?还是指责麻痹生活的人?显然都不是,相反我们的社会恰恰需要有这样直接的人,而且他们至关重要。大多数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我们都想学着去做一个圆滑规矩的人,不愿打破常规,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习惯了说好的话,觉得这样皆大欢喜。然而长期生存在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中的人将会停滞不前,迷失方向。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危机感,并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时间一晃而过,天色渐暗,采访拉近尾声。历时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对于眼前这位双眸深邃的老师,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最终的亲近了解。回顾开始准备资料里了解到的“严肃”、“古怪”等描述字眼,我突然明白陆伟刚教授所说的“要行走在自己的路上”。陆伟刚教授有着笔墨书香的浩然正气,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他宁静致远,却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波澜壮阔。       


上一条:孜孜学者梦 不倦师者心——访人文社科学院袁文伟副教授

下一条:传道授业 树木育人——访电子工程学院李哲教授

西邮要闻更多
网络电视台更多

Copyright © 2014 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
网站建设:西安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29-88166076 投稿信箱:yuanbao@xupt.edu.cn